首都高等教育:五年投入十亿 提升教育质量
“十一五”首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北京市教委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重大方针政策为指导,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办好人民满意首都高等教育,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斥资10亿提升高教质量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全面启动“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基本方针,遵循“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注重创新;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建设原则,致力于推动“六个紧密结合”,即高校与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的紧密结合、首都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的紧密结合、北京地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质量工程”是建设工程,也是改革工程,更是创新工程,共投入专项经费10.57亿元,重点突出“专业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两条主线,广泛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推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市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扶持优势和特色学科,重点建设了400个市级特色专业,其中241个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了80个市属高校特色专业点、20个市属高校紧缺专业点、124个市属高校新办专业点;开创性地进行了“专业建设预警机制”研究和建设,在系统分析北京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本科专业设置咨询、评价、信息发布及预警的长效机制;投入3600万元建设了36个示范性就业中心,将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有机结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首都高校整体就业工作水平。
另外,北京市还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1000项市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其中重点项目27项;重点建设了 1020门市级精品课程和1122项精品教材;大力开展了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建设,以图书馆为依托,加强教材和相关图书、资料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引导和支持高校开展全校性综合改革,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了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三类共26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基地建设带动改革创新
大力推动北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的合作共建,引导和支持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22所高校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优化资源结构,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高校共同发展。不断推动以北京为中心,面向京津冀、辐射环渤海地区的高等教育战略发展联盟建设发展,召开首届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论坛,拟定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建设开通“北京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平台”,将400门特色专业建设成果向广大师生开放。
首都高校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重点建设了20个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重点建设了20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引导和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广泛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了100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接收首都大学生实习实践逾万人次;开展了3320项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举办了 12项大学生学科竞赛,不断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成果展示会。
北京市还重点建设了401个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市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出了505名市级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面向市属高校设立了50个校外名师讲学资助点。
此外,北京市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与机制,评选表彰了30个先进教务处、10名教学管理标兵、65名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组织部分高校教务处长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境外培训;健全完善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编辑出版《北京高等教育质量年报》。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圆满完成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和国家级成果奖推荐申报工作。评选出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6项、一等奖 196项、二等奖314项,特等奖系首次设立。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成绩优异,首都医科大学吕兆丰等完成的“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特等奖,谱写了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同时,首都高校获得一等奖13项、二等奖95 项,市属高校取得历史性突破。
示范学校引领高职发展
北京市为贯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思想,提出 “以示范建设引领推动首都高职发展”战略,成功建设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和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四所国家级示范建设计划立项单位,建设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戏曲职业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四所市级立项单位,形成了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的首都高职建设格局。
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不断深入开展高职课程改革,按照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专业技能、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建成了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89门;启动了“北京高等职业院校中德合作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项目”,首批引进了5个项目;继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重点引导和支持了3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行业、学校特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投入1.5亿元专项经费开展“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成了5个专业性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带动了18个专业师资培养项目、选拔出59个专业创新团队、 800名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技能大赛,并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此外,北京市还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构建首都终身教育体系。“十一五”期间,成功召开了北京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明确北京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新时期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断突出首都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学分银行”试点工作,为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终身教育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斥资10亿提升高教质量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全面启动“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基本方针,遵循“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注重创新;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建设原则,致力于推动“六个紧密结合”,即高校与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的紧密结合、首都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的紧密结合、北京地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质量工程”是建设工程,也是改革工程,更是创新工程,共投入专项经费10.57亿元,重点突出“专业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两条主线,广泛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推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市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扶持优势和特色学科,重点建设了400个市级特色专业,其中241个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了80个市属高校特色专业点、20个市属高校紧缺专业点、124个市属高校新办专业点;开创性地进行了“专业建设预警机制”研究和建设,在系统分析北京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本科专业设置咨询、评价、信息发布及预警的长效机制;投入3600万元建设了36个示范性就业中心,将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有机结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首都高校整体就业工作水平。
另外,北京市还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1000项市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其中重点项目27项;重点建设了 1020门市级精品课程和1122项精品教材;大力开展了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建设,以图书馆为依托,加强教材和相关图书、资料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引导和支持高校开展全校性综合改革,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了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三类共26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基地建设带动改革创新
大力推动北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的合作共建,引导和支持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22所高校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优化资源结构,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高校共同发展。不断推动以北京为中心,面向京津冀、辐射环渤海地区的高等教育战略发展联盟建设发展,召开首届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论坛,拟定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建设开通“北京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平台”,将400门特色专业建设成果向广大师生开放。
首都高校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重点建设了20个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重点建设了20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引导和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广泛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了100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接收首都大学生实习实践逾万人次;开展了3320项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举办了 12项大学生学科竞赛,不断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成果展示会。
北京市还重点建设了401个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市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出了505名市级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面向市属高校设立了50个校外名师讲学资助点。
此外,北京市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与机制,评选表彰了30个先进教务处、10名教学管理标兵、65名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组织部分高校教务处长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境外培训;健全完善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编辑出版《北京高等教育质量年报》。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圆满完成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和国家级成果奖推荐申报工作。评选出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6项、一等奖 196项、二等奖314项,特等奖系首次设立。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成绩优异,首都医科大学吕兆丰等完成的“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特等奖,谱写了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同时,首都高校获得一等奖13项、二等奖95 项,市属高校取得历史性突破。
示范学校引领高职发展
北京市为贯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思想,提出 “以示范建设引领推动首都高职发展”战略,成功建设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和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四所国家级示范建设计划立项单位,建设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戏曲职业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四所市级立项单位,形成了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的首都高职建设格局。
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不断深入开展高职课程改革,按照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专业技能、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建成了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89门;启动了“北京高等职业院校中德合作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项目”,首批引进了5个项目;继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重点引导和支持了3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行业、学校特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投入1.5亿元专项经费开展“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成了5个专业性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带动了18个专业师资培养项目、选拔出59个专业创新团队、 800名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技能大赛,并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此外,北京市还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构建首都终身教育体系。“十一五”期间,成功召开了北京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明确北京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新时期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断突出首都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学分银行”试点工作,为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终身教育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