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建设中对于防寒沟的合理布局
大棚建设中一般室内不加温,靠温室效应积聚热量。其最低温度一般比室外温度高1~2℃,平均温度高3~10℃以上。塑料大棚透光率一般在60%~75%。为保证全天平均光照基本平衡,大棚平面布局多为南北延长的形式。塑料大棚是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的不加温、单跨拱屋面结构温室。塑料大棚特点:建造容易、使用方便,投资较少,是一种简易的保护地栽培设施。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防寒沟不应设置在棚外前沿,而应该设置在温室内的前沿。挖一道宽40厘米、深40厘米的沟,然后在沟底铺上旧薄膜,再用90厘米宽的桶形塑料农膜,从东铺到西,这个薄膜就相当于一根管子,在这个薄膜管内灌满水。
白天温室内前沿的温度比温室的后半、中部要高2℃~3℃,而到晚上前沿的温度要比后半部低3℃以上,蔬菜容易形成冻害。管子内放满水,白天吸热,不会让棚内前沿的温度过高。到了晚上,管子里的水会将白天蓄积的热量散发出来,大棚建设防寒沟起到显著提高前半部温度的作用。将来浇水的时候,抽管子里的水浇地,浇的是温水,不会降低地温。
在薄膜管的南侧,紧靠温室的外沿,竖着填充深40厘米、厚3厘米的干草,干草的四周和底部用塑料膜包裹。这样处理后,大棚膜上的水流下来会流到草中,草受潮之后会发酵,发酵就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既起到保温作用,又能给棚内提供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这样处理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前部土壤偏湿的问题。原来的大棚都是前部薄膜直接盖到地上,结果从薄膜上流下来的水,全部在前部土壤中蓄积起来,导致前部土壤过湿,最后造成前部作物霜霉病、灰霉病、疫病发生,病害进一步蔓延,就会传染整个大棚。
温室两侧山墙和后墙也要设置防寒沟,20厘米宽、30厘米深,用麦糠或者麦秸填满,还要踩实,不必盖薄膜。这些草既可防止热量外传,又可以吸潮,还可以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这些草吸潮后同样能够发酵,释放二氧化碳,解决棚内二氧化碳不足的问题。所以,大棚建设防寒沟一定要设在棚室内,不要设在棚室外,山墙、前沿都要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