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肉牛产业助农奔富路
近年来,崆峒区以建设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基地为目标,始终把肉牛产业作为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不断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指导,全区以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7%。
9月17日,在天水召开的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上,崆峒区再获重大奖励,这标志着该区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扩量提质:“小群体”集成“大规模”
9月22日,在崆峒区白庙双星肉牛养殖场,一排排暖棚里,360多头膘肥体壮的育肥牛即将出栏,一旁,饲草料加工、贮存车间和防疫室、兽医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看到工人们正在一座外观醒目的彩钢顶氨化池旁铡草青贮,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个氨化池可以一次性青贮700亩的玉米秸秆,全年的饲草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还降低了养殖成本。”
从最初典型引路,到一家一户分散式养殖,再到如今企业化、工厂化规模养殖,崆峒区的肉牛产业再次得到升级。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区肉牛产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推动下,一大批规模化养殖小区、养殖村、养殖户应运而生,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11年,全区规模肉牛养殖小区(场)累计达到64个,牛饲养量达37万头,年出栏肉牛20余万头,全区牧业总产值达5.13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142元。
延伸链条:“牛产品”走向“大市场”
一业兴,百业旺。近年来,崆峒区按照工业化发展的路子,打破行业、区域、所有制界线,积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肉牛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平凉福利制革厂就是近年来伴随牛产业基地迅速崛起的一家村办企业。该厂充分利用全区丰富的皮革资源,投资建成了双百万高档牛羊鞋面革、犊牛皮革、漆皮革等生产线,先后开发80多个品种120多个花色,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以上。
目前,全区已有畜产品加工企业38家,覆盖屠宰、肉食品加工、制革、骨制品、生化制药、冷冻储藏6大门类。产品销往新疆、青海、宁夏等20多个省区市及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总收入达到8.9亿元。“平凉红牛”品牌,已名扬海内外。
饲草防疫:“可持续”系上“安全带”
充足的饲草和疫病防治是肉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推进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该区在稳定粮田面积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全膜玉米种植和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面积。
目前,全区苜蓿留床面积达到22万亩,粮饲兼用玉米达到20万亩,草场面积达70万余亩,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80%。同时,该区建立了严密的动物检疫、防疫工作网络,组建了专业服务队,定期对基层防疫人员、养殖户和农民群众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将防疫覆盖面延伸到了各个角落。
在此基础上,该区还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先后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9个,牛产业协会45个,各类畜牧业技术服务机构18个,为肉牛改良、良种培育、疫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