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资源开发性保护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是根据保种规划,对现有的资源进行调查,同时要挖掘新的遗传资源,作出种质鉴定和评价其利用前景,有计划地对畜禽遗传资源实施保存和利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及其利用问题,是一个在国际、国内上的老话题,但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又赋予其新的认识。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丰富,特别是地方品种的优异种质特性,是几千年来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所选择的结果,也是劳动人民长期选育的结果,许多优良地方畜禽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率高和产品优质的特点,有的品种产肉性能好,有的产奶性能好,有的产毛、产绒性能好,有的产蛋性能好,有的役用性能好,有的具有高繁殖力特性……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和生产状况的不断变化,我国地方保种形势不容乐观,据2000年调查17个省区的331个品种中,处于濒危与将要灭绝的品种有59个,占调查总数的18%。另有7个品种已经灭绝,例如大普吉猪、萧山鸡、文山鹅、思茅鹅、草海鹅等。大量品种处于濒危或灭绝状态的主要原因,一是盲目引入国外的高产品种,二是“杂交”的继续滥用。我国畜牧业尤其是猪、禽、肉牛、肉羊的饲养业,一味单纯引入国外所谓的高产品种,虽然可以暂时在国内取得一些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发展观点来看,我国的畜牧业只能发展成世界发达国家畜牧业的附庸。而盲目滥用杂交,必将丧失我国数千年形成的畜禽遗传基础的优势,彻底破坏和摧毁我国独特的地方畜禽品种若干优异特性与潜在的产品优势,使我国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失去可发掘的相对优势,失去我国畜产品在未来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如不加强资源保护,将会继续给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适合本国的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国畜牧业与地方品种既面临挑战,同时也是开创新局面的机遇。这一新机遇也可能给中国畜牧业走向世界开创新的出路。国内外多年来对保种工作的实践经验表明,要正确处理引入高产品种与本国地方品种的关系。通过保种的各种手段,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与遗传基础的多样性,开发与利用我国地方品种特有的性能,将保种与开发相结合,走开发性保种和主动保种的道路,既起到保种的作用,又可开发独具特色的中国畜禽产品,利用此类畜产品在国际畜产品市场上的相对优势,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因此,要切实贯彻《畜牧法》,落实畜禽地方遗传资源保护的各项措施,加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地方遗传资源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加工作经费和适当经济补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渐形成市场经济运作方式。根据《种畜禽管理条例》和《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强制淘汰劣质种畜禽,提高种畜禽品质,以促进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标签: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