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的装备支撑作用
农业机械化在促进我国粮食“七连增”及农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装备支撑作用。之所以这么说,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青壮年务农劳力短缺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
在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高涨,农机装备保有量大幅度增长,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农机总动力由2003年的6.04亿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8.75亿千瓦,预计2010年可达9.2亿千瓦,增长了5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3年的32.5%增加到2009年的49.1%,预计今年可达52%,7年增长了19.5个百分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的主力军。
目前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意愿进而影响到粮食大宗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减少土地撂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举措。7年来,粮食生产环节机械替代劳动力步伐显著加快,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47%、27%、19%增加到2009年的66%、41%、35%,分别增长了19、14、16个百分点。
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劳动强度较大环节的机械化取得重大突破。小麦机收率由2003年的73%增加到2009年的86%;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6%、23.4%增加到2009年的16.7%、56.7%,预计2010年分别超过20%、60%;玉米机收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1.9%增加到2009年的16.9%,预计2010年可超过25%。
农业机械化它同时也大大的减少了务农的辛苦劳累,提高了农民的产量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