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肉牛:抓犊牛繁育强肉牛产业

在今年初召开的的山东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委副书记刘伟首次提出了沿黄畜牧产业带的发展问题。为此,笔者跟随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局长慕永太对肉牛养殖大县———阳信县进行调研。在阳信县考察中了解到:阳信县刘庙村有肉牛年宰杀能力1万头以上的企业21家,但如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由于牛源严重不足,宰杀量仅占到设计能力的30%,无牛可杀。鲁北肉牛合作社的龙头企业阳信亿利源公司,2007年屠宰加工肉牛3.2万头,其中1.58万头是从吉林省调入。刘庙村肉牛贩运大户马宗枝,2007年调运的1万头犊牛和架子牛,基本上都通过海运从大连调进,山东附近基本无牛可调。
  慕永太在调研结束时指出,必须把犊牛繁育作为沿黄畜牧经济的突破口,围绕肉牛产业的振兴,一定要把鲁北肉牛合作社的文章做大,要做成沿黄5市的肉牛“航空母舰”,拉动整个山东肉牛业的腾飞。要把胶东半岛乳肉兼用牛的杂交改良和沿黄的犊牛繁育作为两翼,以合作社为依托,做大做强山东肉牛产业。通过此次调研,分析造成阳信县肉牛养殖不利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重育肥轻繁殖可繁母牛资源日渐减少
  由于肉牛的繁殖周期较长,一般从配种到犊牛出生需要10个月,一头母牛1年也只能生产1头小牛,农民养母牛只能靠出售犊牛赚钱,而不像养奶牛能靠产奶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一些犊牛贩运专业户选择了收购犊牛快速育肥的捷径。这种方式确实获利很快,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大家对母牛繁殖的忽视,重育肥、轻繁殖,从而造成肉牛的存栏量日渐下降。
  马宗枝就很典型,3年前他从胶东就可以调到大量犊牛,但现在胶东的肉牛也已很少了,只能到东北调运,价格高不说,仅运费一项1头牛就多花费180元。
  犊牛繁育成为肉牛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消费量也逐年提高。阳信亿利源公司的肉牛产品销到黑龙江、海南、新疆等地,基本上是“卖全国”。阳信广富食品公司的肥牛产品去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供不应求。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役肉结合、户繁户养”的肉牛养殖方式已经发生改变,肉牛役用现象基本结束。旧的饲养方式不适应,新的饲养方式没形成,导致肉牛养殖数量不断下降,供不应求。当前,肉牛产业的“养+销”各环节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犊牛繁殖。发展肉牛产业,必须从基础抓起,搞好犊牛繁殖。
  育种体系不完善科学饲养水平不高
  调研中发现,阳信的肉牛饲养仍然沿袭了传统的饲养方式,即以干玉米秸为主要的饲草资源,玉米青贮和肉牛育肥技术基本不用,牛的品种也非常杂,没有形成基本的种群。在水落坡乡洼里兆村,157户村民饲养的139头母牛包含了鲁西黄牛、利木赞杂交牛、西杂牛、渤海黑牛等多个品种,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肉牛养殖技术推广的难度,配种的盲目性和近亲因素直接导致养牛效益不高,从而无法刺激农民养牛的积极性。
  加山东省肉牛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解决组织方式问题
  加快发展犊牛繁育专业户 目前,犊牛繁育仍以农户散养为主,饲养方式落后于生产力。加快犊牛繁育,要大力发展犊牛繁育专业户,扩大养殖规模,实行专业化养殖,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肉牛业要建立专业户繁育、规模场育肥、合作社服务的新型饲养方式。
  尽快发展专业合作社 组织养殖户和提供服务的相关单位或个人,尽快成立犊牛繁育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社员提供母牛购买、饲料兽药供应、疫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犊牛销售等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帮助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问题。
  解决养殖科技问题
  肉牛养殖需要提高科技含量 在阳信调研时发现,当地基本没有进行玉米秸秆青贮的,也没有使用饲料添加剂的。
  阳信县河流镇魏家村是以肉牛育肥为主的养殖专业村。每户养3头~5头牛,多则十几头。沿用传统的黄牛养殖方式,没有采取育肥牛应采取的措施,养殖效益低。阳信县尚店镇燕店村是一个母牛养殖专业村,全村有100多户养殖母牛,存栏母牛120多头,基本是一户1头,养殖方式依照役用兼用牛的方法,没有采取繁殖母牛应该采取的办法。肉牛产业的发展,亟须改变传统养殖模式,提高科技含量。
  建设科学的育种体系 一是解决好育种的产业化开发问题。种公牛站不能闭门育种,育种要与养牛场户结合起来,要从养牛场(户)挑选优良公牛,不断提高育种核心群质量。种公牛站要有育肥示范场,既对种公牛质量进行监测,又可以提高种公牛站的经济效益。山东省畜牧总站正在筹建种畜测定站,每年对作为种用的奶牛肉牛种进行后裔测定,选择优秀种公牛,推广优良冻精,提高人工授精技术,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二是加强犊牛繁殖、肉牛育肥技术研究,推行育肥技术规程和品种标准。阳信县水落坡乡养牛户李成纶说,他养殖一头母牛平均1年可以赚3000多元,他的秘诀在于母牛生产后1个月就进行配种,缩短了两次受孕时间,把母牛的产犊周期提高到11个月,大大提高了母牛的繁殖率。
  解决生产方式问题
  要围绕加工宰杀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犊牛繁育合作社。我国的肉牛饲养以小规模、分散型的农牧户饲养为主,一般每户都是饲养2头~3头,多的也只有十几头或几十头。尽管有些地区也发展了一些专业化的大型肉牛育肥场和饲养规模较大的肉牛育肥专业户,但他们出栏的屠宰牛数量十分有限,占总出栏量的比例也很小。肉牛散养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各种资源,如劳动力、闲散资金、农作物秸秆等,有效地降低饲养成本,有助于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其劣势在于,饲料混杂,品种混杂,年龄混杂,因而育肥期长,育肥效率低,育肥质量差,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牛肉的品质和规格难以统一。因此,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把分散养牛户的饲养、生产、加工、销售及流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要素重组,实施资金、技术、人才和物资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成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和产业市场化。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