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场冬防牛病毒性腹泻
牛病毒性腹泻是牛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一般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等消化道黏膜糜烂和腹泻为主要症状,但多数牛呈阴性感染。其病原体为黏膜病病毒,该病毒在低温下很稳定,但不耐热。
1.流行特点。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都易感,但以6~8月龄的小牛症状最重。急性期病牛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多量病毒。慢性病牛往往发生持续感染,在血液和眼、鼻分泌物中可长期分离出病毒。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之久。本病的传播途径较多,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均可感染。怀孕母牛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以致引起流产和死产。本病在新疫区可呈全群爆发,在老疫区多见轻型病例,以小牛发病为主,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初。
2.临床症状。潜伏期7~10天。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但即使是同型病例,其症状往往差别很大。(1)急性型:常见于幼犊,病死率较高。病初呈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发热(40℃~42℃),流鼻液、咳嗽、呼吸急促、流泪、流涎、精神委顿等。白细胞减少,有的呈双相热。而后口腔黏膜发生糜烂或溃疡,出现腹泻。糜烂见于唇内、齿龈、上鄂、颊部和舌面以及鼻镜、鼻孔周围,散在、浅表、细小、不宜被发现。腹泻粪稀如水,混有黏膜和血液,恶臭。有的不出现腹泻。泌乳牛的泌乳量减少或停止。有的发生趾间皮肤溃疡、蹄冠炎、蹄叶炎和角膜水肿。重症病牛多于5~7天内因急性脱水和衰竭死亡。病理变化主要是口腔、食管、胃肠黏膜的水肿和糜烂,其中以食管中呈纵性的小糜烂最有特征性。(2)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来。口腔黏膜反复发生坏死和溃疡,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流鼻液,鼻镜有干痂,眼睛经常多量流泪,或流黏糊透明的分泌物。有的发生慢性蹄叶炎和严重的趾间坏死,病牛跛行。有的皮肤皲裂,出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化。这种病牛通常呈持续感染,发育不良,终归死亡或被淘汰。妊娠牛患病时,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或引起多种先天性畸形,如白内障,眼过小,秃毛,短颈,肺、胸腺、小脑等器官发育不全等。还可侵害生殖细胞,引起不孕症。
3.防治措施。治疗:①止泻:可用0.1%高锰酸钾3~5升,一次口服,每天1~2次;或用木炭末100~200克,对水1~2升,一次口服;或用鞣酸蛋白20克,次硝酸铋10克,碳酸氢钠40克,淀粉浆1升,一次口服。②消炎:可用磺胺脒40~60克,碳酸氢钠40~60克,加水适量一次口服,每天2~3次;或用黄连素2~5克,一次口服。同时,肌内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或静脉注射抗生素。预防:在引进种牛种时,必须严格进行检疫(采血或粪便检查),防止引入带毒牛。一旦发生本病,病牛要及时隔离或急宰,严格消毒,限制牛群活动,防止扩大传染。必要时可用黏膜病弱毒或猪瘟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