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木家具猫腻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实木家具猫腻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自“达芬奇”家具冒充“洋品牌”事发后,我国家具行业的种种乱象被相继曝光,其中尤以实木家具“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最为严重。有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认为,此类现象实为商家在价格和质量上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据了解,目前,实木家具市场鱼龙混杂,家具行业一些不规范经营和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实木不实”问题居上海家具投诉量首位。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完善实木家具的评价标准,出台家具行业生产许可证制度。
今年3月,上海的邱女士在红星美凯龙真北店南馆订购了一套全实木卧室4件套家具,价格为9300元。5月底,店家送货时,送货人员给了一张销售单,并要求把购买合同交给他才能回去开具发票。但此后,店家一直没有开具发票。7月,这套家具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经证实此套家具为贴面工艺,并非实木家具。邱女士与店方交涉要求退货,遭店方拒绝。
据上海市消保委家具办统计,今年1至8月受理的疑难家具投诉(多次向厂家、商家反映难以解决的投诉)达200余件,其中“实木不实”的投诉占了35%,居家具投诉类型的首位,成为家具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
据上海消保委有关人士介绍,在家具使用材料上,个别家具厂商可谓“机关算尽”:有的用人造板贴木皮冒充实木家具,有的仅仅是门面为实木却声称是100%全实木家具,还有的家具厂商出售家具根本不标明家具基本用料。
“那个衣柜是什么材质的?”在位于上海市宜山路的某品牌家具门店里,记者摸着一个衣柜询问商家。“胡桃木。”销售人员答道。“是纯实木吗?”记者问。“我们都是100%纯实木”。记者敲衣柜侧板、门板时发出空洞的响声,很像是用人造板做的。记者指出这一点,销售人员辩解说:“这个衣柜用的是环保材结合的实木家具。国家规定,实木材料达30%以上的家具就算实木家具。”
据业内人士介绍,“实木材料达30%以上的家具就算实木家具”的说法完全是在“忽悠”消费者。
根据2009年5月1日实施的新版《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按照产品构成的主要材料分类,木家具可分为实木家具、人造板家具和综合木家具3种。其中,综合类木家具是指基材采用实木、人造板等多种材料混合制作的家具。而实木类家具根据用材比例和工艺分为全实木家具、实木家具和实木贴面家具。全实木家具指所有木质零部件(镜子托板和压条除外)均采用实木锯材或实木板材制作;实木家具,即基材采用实木锯材或实木板材制作,表面没有覆面处理的家具;实木贴面家具,即基材采用实木锯材或实木板材制作,并在表面覆贴实木单板或薄木(木皮)的家具。
在上海从事家具产销行业近20年的潘先生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市场上一些家具经销商误导消费者,把“板木结合的综合类家具”也说成是“实木家具”,或是把“实木家具”说成是“全实木家具”,这在家具行业里是潜规则。如果一件“实木”家具中实木成分能达到6成,就已经算好的“实木”家具了,但也只能称为综合类木家具,根本不能等同于实木家具。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家具行业出台生产许可证制度,导致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而执法部门对家具行业的监管往往采用抽检办法,这种监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政府部门应尽早对家具行业实行生产可证制度,并通过监管和执法,淘汰一批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厂商;同时由优秀企业带头加强行业自律,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