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到底难在哪?

  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为何难以保障?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访了建始县内几所中小学,通过与学校领导、一线体育教师及中小学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到了答案。

  其一、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建设,出台了《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内容、标准、面积和定额进行了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尽人意。据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器材达标情况,小学为49.43%,初中为66.02%,也就是说体育设施、设备合格的中小学只有半数左右;对于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来讲,体育器材更是少之又少。

  其二、体育师资队伍匮乏。据200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体育教师的缺口超过32万,而我国高校目前每年培养的各类体育专业的学生也才8万人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即使这些学生毕业后都全部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都需要4年时间才能弥补这个缺口。其实这还只是针对体育课,如果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任务,体育教师的缺口将会更大。

  其三、升学压力迫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重智育、轻体育”。目前的教育考试体系是一种人才筛选体系,文化课成绩与学生个人发展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共识,但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各种补习班,为的是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学校领导、教师为了抓教育质量、抓升学率,音体美等课程不得不为文化课“让路”。

  当然,青少年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需要党和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合力,才能得以实现。政府要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搞好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各界要努力营造阳光体育运动氛围,加强舆论导向;学校要积极探讨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课程教学,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家长要改变观念,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广大青少年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