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方案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
一、指导思想
转变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优质安全动物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倡导、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做出新的贡献。
二、行动目标
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的总体目标是,推进畜牧水产业养殖品种良种化、养殖生产标准化、质量监管全程化、生态环境友好化、市场经营产业化,加快畜牧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建设步伐。畜牧水产业继续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养殖水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现代畜牧水产业生产体系初具规模。具体行动目标是,到“十一五”末,畜牧水产业生产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初步实现畜牧养殖方式人畜分离,适度规模饲养比重进一步提高;完成主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推广普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水产养殖方式,部分实现水产工厂化和池塘养殖循环用水和废水达标排放,健康养殖方式在养殖业中的采用率达到6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广良种,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
一是全面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一批畜禽、水产原良种和优良草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和基因库。二是培育自主育种能力。建立国家育种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我国独立和相对完整的畜禽、水产和草种育种体系,减少对引进国外良种的依赖。三是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加快良种工程二期规划的实施,继续进行草种基地建设。加大奶牛良种和草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探讨水产良种补贴途径和方法,提高良种覆盖率。
到2010年对10个主要畜禽水产养殖品种开展选育工作,重点培育3~5个优良新品种。肉牛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40%,奶牛由70%提高到80%,羊由60%提高到65%,蛋鸡、白羽肉鸡和猪基本实现良种化。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由50%提高到70%。
(二)推行健康养殖,改变落后的养殖方式
一是加强畜禽养殖小区的规范化建设。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饲养方式,实行统一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市场销售服务。突出做好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重点对养殖小区污染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进行补贴。二是全面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开展重点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及养殖容量调查,加快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颁布实施,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利用水域滩涂资源。三是加强标准化示范。加大畜牧水产业标准的宣传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知识宣传。选择一批畜禽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示范,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实施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环境监管,为标准的广泛采用提供良好的模式。四是建立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场。改造传统老化池塘,清淤扩容,配备、完善循环水和废水处理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五是抓好实用技术推广。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机械化挤奶、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实施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推广全混合日粮(TMR)养殖技术。水产养殖鼓励使用全价配合饲料,逐步改变依赖冰冻小杂鱼投喂的养殖方式。六是提高工业饲料利用水平。制定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饲料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较强的加工能力,提高配合饲料普及率。
到2010年,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生猪业达到50%,蛋鸡业70%,肉鸡业85%,奶牛业60%,肉牛业45%,肉羊业50%。水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面启动,大水面养殖环境质量符合功能用水标准;工厂化、池塘养殖循环用水、废水达标排放的技术和方法取得突破;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推广面不断扩大。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1.3亿吨,饲料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5%以上,工业饲料普及率平均水平达到50%,饲料资源有效利用,全价配合饲料使用率提高。
(三)实施生产全过程监管,提升养殖业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制定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产品质量标准,重点完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和保鲜标准,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二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科学用药培训、指导,逐步实施处方药制度。建立养殖场生产档案、养殖用药记录和产品标识制度,重点对跨地域流通的主要养殖动物活体及产品进行可溯源标识。三是建立完善动物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开展配合饲料质量抽检,引导工业饲料市场良性发展。加强动物产品药残、污染物检测。对主要养殖品种进行瘦肉精、孔雀石绿、氯霉素等禁用药残检测,公布检测结果。四是强化公共危机应急反应能力。建立渔业水域污染、生态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跟踪监测重大污染事故、赤潮灾害等发生和变化情况,及时发布公告,加强水产品安全质量检测,防止受污染水产品上市,积极采取工程、生物、技术措施降低污染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五是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健全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和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疫病的能力。开展生态、免疫预防技术试点,提高水产养殖病害生物防控技术水平。
到2010年,基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动物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健全。基本完成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信息处理及疫情通报机制初步建立,重大水生动物疫病蔓延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100%的动物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动物产品达到60%以上,有机动物产品比重不断提高,重大动物食品生产安全应急机制基本建立。
(四)强化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业
一是依法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贯彻实施《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灾害防治应急机制。二是以项目实施促进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进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向舍饲、半舍饲圈养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季节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转变。三是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推广鱼、贝、藻生态互补的立体养殖方式,合理利用资源,改善、修复养殖环境。四是推动三元种植结构的调整。做好专用玉米良种补贴工作,抓紧建立优质饲料粮基地,在粮食主产区积极推行三元种植业结构。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草粮轮作,利用冬闲田种植牧草。
到2010年,草原保护建设禁牧休牧草原面积达10亿亩,全国累计围栏面积达15亿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亿亩,改良草原面积6亿亩,天然草原家畜超载由目前的36%下降到25%以下。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大水面养殖环境质量符合功能用水标准。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养殖业加工增殖能力
一是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各方面给与重点扶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监督,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的责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进行财政扶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升农户的市场地位,保护其合法利益,降低经营风险。
到2010年,畜牧水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质量监管有力。产业化经营逐步完善,利益分配和运行机制成熟,造就一批大型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