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问题分析

    密山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总产量近年来一直稳定在17亿斤左右。如何加快向现代化农业推进的步伐,走出一条农业富民强市的路子,是我们当前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从密山实际情况看,必须破解五个问题。
  一、必须破解“机械马力不大”问题
  密山现有耕地270万亩,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面积达到200万亩,其中水田50万亩、旱田150万亩。对此,我们要打破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的界限,将全市适宜大型机械化耕作的土地科学划分成64个大的作业区,计划用5-8年时间,以区块为单位,新组建千万元以上农机合作社32个,装备大中型农机具1500台(套),总动力达到60万千瓦,使全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7%。按照这一发展目标,全市需要增加100马力以上拖拉机450台,160马力以上玉米收割机300台,其他大型收割机400台,总资金需求量达到2.7亿元。在解决资金问题上,一方面,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市为契机,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向上争取更多的农机合作社项目资金;另一方面,要以每年大约1000万元的农机补贴资金为引导,鼓励农民投资,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组织。
  二、必须破解“种子和栽培技术不优”问题
  密山市从大的方面看处在二、三积温带上,详细又可分为二积温带下限、三积温带上限,临近山区和平原地带全年无霜期相差7天左右,兴凯湖湖滨的承紫河乡、白鱼湾乡和兴凯湖乡还自有小气候。因此,必须从不同区域的各方面条件入手,组织专业人员做好详细调查研究,将各地积温差别、土壤情况,以及不同种子种植条件做详细整理和宣传,避免农民盲目选种。
  密山水稻种植面积60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2%。下一步要重点扩大水稻育苗大棚建设,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及其他农业项目中统筹资金1亿元,重点改造和新建600平方米高标准大棚8000栋;大力推广水稻隔寒增温超早育苗高产栽培技术,超早育苗面积达到48万亩。全市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72万亩,亩产量为538公斤。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为进一步提高产量,要大胆尝试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和钵体育苗技术,计划三年内利用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建设高产示范田20万亩,将全市玉米平均亩产提高到650公斤以上。
  要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带动良种推广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筹集资金6800万元,两年内在方虎公路、兴凯湖旅游公路沿线建成总面积5.62万亩的10个操作规范、运行机制科学、带动能力突出的典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三、必须破解“土地经营不集中”问题
  全市在现有50万亩基础上五年内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150万亩。要采取两种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一要采取反租倒包形式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即乡镇、村从农户手中将土地租赁过来,再租赁给企业和经营大户从事生产经营;二要鼓励现有的龙头企业与农业产业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即按照市场机制将承包农户的承包地折价入股或者量化成股份,合理分配利益,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同时,要尽快建立市、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土地流转服务站。
  四、必须破解“水利设施不完善”问题
  计划用5年时间,在水田主产区,重点建设投资3.6亿元的密山灌区、1.86亿元的湖滨灌区两个大中型水利设施和投资1.11亿元的5个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使水田面积增加到90万亩;在旱田主产区,重点建设投资2250万元的白鱼湾、连珠山、黑台、兴凯湖4个节水灌溉水利设施。同时,投资4950万元对11座小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投资5000万元进行裴德里河、塔头河小流域治理。为解决资金问题,要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和以工代赈等水利建设资金捆绑使用,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益。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允许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
  五、必须破解“粮食附加值不高”问题
  密山是全国100个产粮大县、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先进县(市),全市绿色食品及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绿色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26万亩,绿色食品标识16个,无公害食品标识38个,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天然优势。要立足这些优势,建设省级绿色食品深加工园区。绿色食品深加工园区规划占地面积6.7平方公里,产业定位是甜玉米及玉米纤维面深加工、有机大米深加工产业。对此,要招大商、上大项目。到2020年力争引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5-25家,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龙头企业3-5家。园区绿色食品产业产值100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财政增收3.5亿元,带动6万农户增收7亿元。域内粮食转化率达到80%,畜禽转化率达到65%。

上一条   下一条